水里鄉 | 訂房資訊網
人口—水里鄉人口在1972年達到最巔峰,其後人口逐年減少,至今已連續48年負成長。累積五年(2015年底至2020年底)人口減少1,359人,折合流失率 ...
「水裡」重新導向至此。關於今臺中市原名「水裡」的地方,請見「龍井區」。水里鄉(臺灣話:
Chúi-lí-hiong;臺灣客家語四縣腔:suiˋ liˊ hiongˊ;海陸腔:shuiˊ liˋ hiongˋ;大埔腔:shui li+ hiong+),舊稱「水裡坑」,位於臺灣南投縣中部偏西南,北鄰國姓鄉,西鄰中寮鄉、集集鎮、鹿谷鄉,東北鄰魚池鄉,東與南接信義鄉。水里鄉原屬集集鎮的一部份,1950年由集集鎮分出設立「水裡鄉」,後於1966年改名為「水里鄉」迄今。1970年代的水里鄉曾因伐木業的興盛,而有「小臺北」之稱譽。鄉境內有許多金融機構的進駐,是南投縣水里生活圈的區域中心。
水里鄉昔屬水沙連番界,原是臺灣原住民聚居之所,其在台灣的發展較晚,與台灣西部或北部濱海地區相較之下,屬於晚開發之年輕城鎮。水里鄉舊稱「水裡坑」。清光緒十三年(1877年),立台灣府埔裏社廳堡,平地漢民陳世傳來此狩獵,經原住民之允許,得在此居住墾殖,定居於水沙連番界(今頂崁村)從事農業開墾。從此開啟漢人遷居水里鄉的第一步。日治時代,曾有新竹人前來調查當地的樟腦事業,因此地適合墾殖,而引起平地居民陸續加入經營樟腦事業,使得當地漢人日益增加。國民政府遷台之後,以外銷木材換取外匯,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(林班道商圈)創辦人孫海先生標得丹大林區的開採權,因為車埕村有鐵路運輸交通便利,選擇車埕村做為基地,整個水里也順勢成為木材集散之中心,目前水里地區仍保留一些木材的加工廠,如車埕的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(林班道商圈)等,皆是70年代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物,仍保有其特殊風貌。由於當時水里地區氣溫寒冷,水量充沛,故取名「水里坑」,此乃水里一名最初之由來。
明治42年(1909年),由於日軍為開發山地資源,而開闢道路由名間經水里,頭社,魚池至埔里,並置設糖廠,鼓勵人們種植甘蔗,以致平地人遽增,使得原住民受到漢人之壓迫,於是逐漸遷居水里,信義一帶。至大正10年(1921年),日人於日月潭興建水力發電廠。昭和6年(1931年)接著興建日月潭第二發電所(今鉅工發電廠),工商雲集,人口成長,地方日益繁榮[5]。
1895年4月...